随着5G迈开它的第一步,未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巧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将得到更好的应用,从而推动智能家居迈向全智能期间,这其中,AI+IoT是消费物联网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实现全智能化的发展路径,因此,搭建AI+IoT平台已经成为主流IT厂商在消费物联网领域发展的重要举措。
走在今年的AWE展会上,小编发现场景化的智能家居演示成为很多主流IT厂商的保留戏份,正是AI+IoT平台支撑多设施场景互联的集中展示。在这个过程中,IT领域新兴消费电子和互联网厂商的“入侵”,成为AWE这几年越来越值得关注的趋势。华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今年,他们以HiLink为智能家居基础对接平台,展示了场景化的IoT技巧和产物阵列。
在AWE2019上召开HiLink生态大会的华为,宣布自己的IoT生态策略全面升级为全场景智慧化策略,而HiLink扮演的,是作为平台的基础对接作用,它覆盖云、端、边、芯,提供万物互联的全对接架构标准,能够端对端对整个生态赋能,解决分歧品牌厂家智能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相当于为分歧平台的分歧厂家的设施引入了正常沟通的“普通话”。
小编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向,因为这切中了智能家居市场当前一个重要痛点——碎片化。分歧的厂商有分歧的解决方案,各怀抱负也各自为政,标准、接口、产物布局都不一样,更为消费者带来了困惑。
如此来看,智能家居期间做大做好统一平台的重要性远胜于智能手机期间,华为HiLink算是做了正确的事情,但这还远不代表HiLink就能成为智能家居市场的收割者,我们不妨再深入思考。
HiLink为土壤,是偏主流的形式
虽然说华为HiLink策略是在2015年12月发布,但实在经过了两年左右时间的探索,HiLink平台才算真正构建起来。在当前尚未成熟的智能家居领域,构建生态的架构或形式是小编首先想到的问题,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角色,就是小米生态链。
小米对IoT期间的布局要比华为早很多,2013年,雷军就定下了IoT的发展方向,并且形成了初步的方法体系,由刘德带队,筛选市面上优质的智能硬件初创企业,以投资不控股的形式进入,输出小米的产物论和方法论,形成一批带有鲜明小米印记的智能家居企业矩阵,以期形成小米设想中的“竹林效应”。在此基础上,小米孵化出了“米家”这个品牌。
由此来看,华为HiLink智能家居策略起步较晚,真正形成效应就更晚了。不过这个“晚”也是相对的,智能家居市场距离普及和成熟还有很多问题待解,留给华为布局的时间实在还算充足。在策略上,华为采取的是分歧于小米生态链的方针,小米生态链核心是做“孵化”,而华为的HiLink核心是做“对接”,做平台。平台在架构上包括HiLink SDK软件包、生态伙伴所有的产物、HiLink智能路由器、家庭云平台、智能家庭的App和HiLink联盟认证六个要素,基于此,提供各设施与设施、设施与手机、设施和云、设施和网络之间的标准协议,用于解决各智能终端之间的互联互动。
事实上,IT之家总结,目前市面上各个厂商的智能家居策略总体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是像华为这样,主做平台,凋谢对接,为广大智能家居设施提供生态的土壤,这主要是互联网企业在做;还有一种,是传统家电巨头,自身的产物产线即可基本覆盖全屋智能家居设施需求,在此基础上辅以软件系统和平台搭建,这样的企业通常会是一些具有家电制造和IT技巧双重积淀的巨头,例如三星、LG等;至于小米生态链形式,小编觉得本质上是第二种的变体,都是软件和硬件两手抓,只是出于企业自身体量、经验、效率等各种因素考虑才想出生态链这样的创新形式,可算作第三种。
对于消费电子及互联网厂商来说,华为所采用的形式实在也是比较主流的形式,抛开具体的规则,这一思路实在和苹果的HomeKit很像,而三星的SmartThings平台,实在也在尽可能纳入更多的第三方设施。因此从形式本身来说,HiLink也并没有特别创新之处,但也更稳妥。
分工,对接,华为HiLink生态的劣势
基于上述的三种形式,以及华为IoT全场景智慧化策略的特点,我们可以更清楚看到华为以HiLink为平台的这一策略的劣势以及现存的不足。
首先,在华为的策略中,AI是核心驱动力,中间层是HiLink平台支撑的软件、硬件生态,外围是自研和生态产物,自研好理解,生态产物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华为智选品牌中的产物,二是Work with HUAWEI HiLink中的产物,以及通过云云对接、账号互通形式进入的产物,这些产物很多是华为和生态厂商联合研发的。在这整个过程中,对厂商的技巧研发功底是个很大的考验,因为这不仅需求有产物,还需求基础对接技巧的支持,并且赋能的是分歧分工厂商分歧标准的产物,这就需求对全对接架构标准和协议标准统一支持。
而华为,在技巧研发方面恰好拥有明显的劣势。这怎么理解,实在我们不需求列出拥有多少技巧研发专利等一系列数据,有一点是需求着重强调的,即在即将到来的5G期间,华为几乎是市面上唯一一家拥有端到端研发能力的厂商,从5G基础通信技巧、5G芯片、5G基站到智能终端,几乎是智能家居产物和技巧的全链路覆盖,这就让华为在5G期间智能家居全场景平台方面有着足够的技巧壁垒。
其次,华为HiLink生态平台的劣势在于“对接”本身,由于华为只是做服务和赋能,在分工伙伴的选择上空间更大,他们可以和传统家电各个细分领域的头部玩家分工,打造让消费者更熟悉、更有信任度的优质产物。按照华为的说法,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在业内拥有扎实地位乃至排名前三的家电大厂,其中的大多数品牌都是普通消费者耳熟能详。小编觉得这一策略的劣势着重体现在大家电方面,消费者购买大型家电需求付出更多的成本,在产物选择方面自然也会更多倾向于拥有长期品牌和口碑积淀的老牌家电大厂。
另外一点就是,HiLink平台采用“华为+分工伙伴”的形式本质上是一种轻资产的形式,从而省去自己一手包办的成本,同时分工伙伴也会有更多利润空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HiLink的凋谢是从品牌、技巧、生态和渠道四个维度的凋谢和赋能,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分工伙伴联系的紧密程度。
事实上,直到这次HiLink生态大会,该平台已经拥有2.6亿个入口对接数,对接4000万家庭,接入华为HiLink生态伙伴数超过了200家。
华为HiLink平台和目前大部分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一样,主要是以手机或智能音箱作为中枢,而庞大的手机出货量,则为华为IoT策略的另一大劣势。根据余承东在今年HiLink生态大会上透露的消息,2018年华为+荣耀手机销量为2.06亿台,位居全球第三,与苹果差距已经很小,而华为在中国中高端手机市占率34%,年底将达到50%。庞大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是华为以此为中心搭建HiLink平台的保证,毕竟当你使用某一品牌的手机时,若想组建智能家居硬件设施,自然也会优先考虑该品牌下的硬件产物。
硬币的两面
凋谢、对接的分工形式,是华为HiLink生态的劣势,但IT之家小编认为,这一形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正如硬币的两面。最主要的,就是生态中的设施厂商主要依靠分工关系维系,因为HiLink平台是一个凋谢的平台,尽管华为愿意从多个维度进行凋谢赋能,但对于分工伙伴厂商而言,他能够和华为分工,也可以和其他平台分工,这就在客观上分散了平台的竞争力。抛开华为和其他硬件厂商分工打造的产物,如果A厂商的这台冰箱,可以支持HiLink智能家居平台,也有可能支持三星的智能家居平台,那这就削弱了平台之间的壁垒,难以形成合力。而小米生态链的形式,以及类似三星这种自身产物线覆盖更广的平台,一旦提升产物研发水准,形成品牌凝聚效应,那么这种完整体系的形式就能够迸发出难以撼动的能量,这一点可以参考在智能手机期间iOS系统的劣势。而小米生态链上尽管大多为初创企业,但经过5年的积累完善,已经有很多产物形成了爆品效应,这是值得华为警惕的。
另外,IT之家小编比较担忧的是“统一标准”,在任何领域,做“统一标准”都是相当困难的挑战,智能家居尤其困难。小编认为,目前智能家居的核心体验还停留在联网协同,而未来,分歧设施之间更深入到具体功能细节的交流是必然趋势,而在凋谢平台中,很难保证分歧厂商之间的壁垒完全消除,特别是涉及敏感用户数据或者影响安全的功能方面,设施之间的彼此自动化分工可能会成为难点,也会增加风险,这需求华为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协调各方的利益。同时IT之家小编更相信,未来的智能家居场景应该是去中心化的,而不是靠当前一部手机或者一台智能影响进行指挥调控,相反,智能家居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可能成为中枢,例如当你在冰箱面前时,冰箱就成为中枢,你可以用冰箱控制其他设施,而当年在电视面前时,你也可以用电视来控制其他的设施。这种趋势下,对于HiLink的挑战更大,而统一的封闭生态,则更容易实现。
总结
可以预想的是,未来IoT在智能家居场景中的应用,必然不是单品的竞争,而是整个生态链条体验的比拼,不仅要单品做得足够好,还需求每个产物、分歧产物之间的深入协同体验做得足够好,就此来看,华为HiLink的凋谢式生态和类似小米的封闭式生态各有优劣。而对于华为HiLink而言,本身起步已经偏晚,未来需求解决的问题实在也还有很多,但小编对其凋谢的形式,以及自身和头部分工伙伴背后的技巧、研发功底比较看好,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实在主要是凋谢带来的两面性。至于未来,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